【打抱不平的含义】“打抱不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不公正的事情表现出不满,并主动站出来帮助弱势一方,维护正义。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,尤其在涉及公平、正义、道德等方面时,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发声、勇于行动的人。
一、
“打抱不平”原意是为受委屈的人鸣不平,后来引申为对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并加以干预的行为。这种行为通常带有正义感和同情心,但也可能因方式不当而引发争议。该词强调的是个人在面对不公时的主动介入态度,而不是单纯地旁观或冷漠对待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打抱不平 |
拼音 | dǎ bào bù píng |
字面意思 | 为受委屈的人鸣不平 |
引申含义 | 对不公正的事情表示不满并主动干预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褒义(视情境而定)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他人或自己对不公事件的反应 |
常见搭配 | “他总是喜欢打抱不平”、“她为人正直,遇事爱打抱不平” |
近义词 | 伸张正义、挺身而出、路见不平 |
反义词 | 置之不理、漠不关心、袖手旁观 |
适用对象 | 个人、群体、社会现象等 |
注意事项 | 行动需合理,避免过度干涉或引发矛盾 |
三、结语
“打抱不平”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、积极行动,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表达正义时要讲究方式与分寸,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