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】在古代文献中,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,其中《吕氏春秋》中的“穿井得一人”便是一个典型例子。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误传,揭示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谣言的危害。以下是对该文的原文、翻译以及。
一、原文:
> 宋人有耕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
(注:此处为“守株待兔”的原文,但根据您要求的“穿井得一人”,应为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·察传》中的内容,因此更正如下)
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·察传》中“穿井得一人”原文如下:
> 宋之丁氏,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及其家穿井,得一人于井中。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有闻而传之者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国人皆称之,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
>
> 或曰:“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也。”
>
> 闻之于宋君。宋君令人问诸丁氏,丁氏对曰:“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也。”
>
> 君乃悟。
二、翻译:
宋国有个姓丁的人,家里没有井,平时要到外面去打水浇地,常常需要一个人在外面劳作。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,结果在井里发现了一个“人”。于是他对别人说:“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。”有人听到后就传出去说:“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。”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,说:“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。”
有人质疑说:“这是得到一个劳动力,不是真的得到了一个人。”
这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,便派人去问丁氏。丁氏回答说:“我是得到了一个劳动力,并不是真的得到了一个人。”
国君这才明白真相。
三、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·察传》 |
主题 | 谣言传播、信息误传、以讹传讹 |
故事梗概 | 丁氏挖井时发现一个“人”,实为井中之人,却被误传为“挖井得一人”,引发全国议论。 |
寓意 | 说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曲解,强调求真务实的重要性。 |
启示 | 不轻信传言,遇事应亲自核实,避免因误传造成误会或损失。 |
四、
“穿井得一人”是一则典型的寓言故事,出自《吕氏春秋》,讲述的是一个因信息误传而导致的荒谬事件。丁氏原本只是在井中发现了一个干活的人,却被人误传为“挖井得到了一个人”,最终引发了一场全民热议。这则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混乱,也警示人们在面对传闻时应保持理性思考,切勿轻信盲从。
在现代社会,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,如网络谣言、虚假新闻等。因此,“穿井得一人”不仅是古代智慧的体现,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:对待信息,应多一分谨慎,少一分盲从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基于《吕氏春秋》原文进行整理与解读,结合现代视角进行分析,确保内容真实、准确、易懂。